一景之月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飞飞小说网www.wonderlifeliv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阿刺默默的听着,他知道脱欢的话儿还没说话,眼下并不是自己说话的时候。
果然脱欢停顿了片刻,继续说道:“可也先并不明白这个道理,他年少气盛,有野心,有能力,却少了点耐心,这些年也没吃过什么败仗,我怕我死后,瓦刺交给他,他一味的只知道用杀戮,用武力征服天下,那样的天下并不长久,我大元之所以失去了中原就是杀戮太重,夺取天下并非唯有武力,就是这蒙古各部,这些年我,一面又利用军事征讨、封官设治、联姻结盟等手段才使得我瓦刺日益强大么,如今我瓦刺还要统一乞儿吉思、哈密、沙州、罕东、赤斤、兀良哈三卫等,要让他们置于自己统治之下。又要结好女真各部,使之为其效力,这样一来,我们瓦刺的势力就可东抵朝鲜,西达楚河、塔拉斯河,北括南西伯利亚,南临长城,这才是真正强大的蒙古,而这些也先是不知道的,所以我必须让他吃一次败仗,让他明白这个道理!”
阿刺听到了这儿,轻声叹了声道:”太师对公子可谓是用心良苦啊!“
脱欢道:”为了我瓦刺的强大,我只能这么做了,以后我不在了,你就靠你时时提醒他了?“
阿刺立即躬身道:”属下一定竭尽所能!“
脱欢点了点头,缓缓收回目光道:”走吧,天色可不早了,这会儿可汗也该起来了?“
阿刺应了声,看了一眼渐渐升起的太阳,调转马头,两匹良驹立即嘶鸣了一声,迈开了蹄子飞奔而去,不多时两道人影越拉越长……?“
杨峥的府邸里,天井下,朝阳斜照,三个玉一般的人儿各自落了座位,沈艳秋一袭白衣,芊芊素手在琴弦上飞舞,于是优美的曲调随之流淌了出来,琴声空灵动人,落在了众人的耳朵里,仿佛秋天已至,天气渐凉,大雁开始成群结队往南方迁徙。渡黄河,过长江,旷野平沙,芦苇丛丛,常常引来雁阵栖宿。好一幅秋雁戏沙图。
圆桌上杨峥、李嫣儿、小月个子凝神细听,一脸的陶醉,对于这首《平沙落雁》,杨峥并不陌生,前世流传这首曲子是大明的贤王朱权所写,说朱棣靖难成功后,不顾这位十七岁苦苦要求就藩苏州,杭州的要求,硬是将这位王爷的封地弄到了南昌,让十七王爷很是不爽,可人家是皇帝,自己一个没落的王爷也奈何不得,只好将怨恨留在心里,就藩南昌,可心里毕竟是郁闷,这一日恰好听到几声大雁的哀鸣,不知怎么的就引起这位多愁善感的王爷心头的共鸣,朱权立即随着大雁的阵阵鸣唱,微服简出,独自一人悄悄南下,一路从南昌追逐到衡阳。大雁南飞到湘江中游旁的一个小山峰上空时,竟反复盘旋,不再前行。大雁们觉得这里环境优美,气候温暖,不忍再往南飞,便选定在这里过冬。“万里衡阳雁,寻常到此回。”因此,这个小山峰被称为回雁峰,衡阳被雅称“雁城”。回雁峰坐落在衡阳市雁峰区,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。山峰的侧旁有座美丽的东洲岛,貌如巨舰,日夜飘浮在奔流的湘江中,绿水滔滔,波光粼粼。秋冬季节,江水消退,小岛的南端便袒露出一方很大的平整沙滩。天气晴朗的时候,大雁们总在回雁峰附近的上空列队飞翔,有时排成人字,有时排成一字,十分壮观。雁儿们飞累了,便降落到东洲岛的沙滩上歇息,好一幅平沙落雁的奇观。
朱权完全沉浸在这平沙落雁的情景里,那“秋高气爽,风静沙平,云程万里,天际飞鸣”的壮观与朱权“少年奇才,鸿鹄之志,心如止水,归隐天下”的人生反复碰撞、融和。朱权情景交融,抱琴而立,情不自禁地奋笔疾书,心潮澎湃。当他回过神来的时候,一曲《平沙落雁》已经谱成。朱权兴奋不已,立即抚琴弹奏。曲谱音和韵雅,委婉流畅,隽永清新。《古音正宗》对此曲记叙非常贴切:“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。初弹似鸿雁来宾,极云霄之缥缈,序雁行以和鸣,倏隐倏显,若往岩来。其欲落也,回环顾盼,空际盘旋;其将落也,息声斜掠,绕洲三匝;其既落也,此呼彼应,三五成群,飞鸣宿食,得所适情,子母随而雌雄让,亦能品焉。”
但这毕竟是传说,真正的《平沙落雁》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刊印的《古音正宗》。《古音正宗》上记载《平沙落雁》:“盖取其秋高气爽,风静沙平,云程万里,天际飞鸣。借鸿鸪之远志,写逸士之心胸也。……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。初弹似鸿雁来宾,极云霄之缥缈,序雁行以和鸣,倏隐倏显,若往若来。其欲落也,回环顾盼,空际盘旋;其将落也。息声斜掠,绕洲三匝,其既落也,此呼彼应,三五成群,飞鸣宿食,得所适情:子母随而雌雄让,亦能品焉。”
按说崇祯七年的时代,正是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时代。朱明王朝王祚将尽,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。此时刊印《古音正宗》,也许作者另有深意。上面的解题文字意趣昂然,并无半点忧天悯地的情绪在内。也许“借鸿鸪之远志,写逸士之心胸也”两句,正是中心点题之句,以示儒家倡导的“贫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的思想。
逸士即隐士,指隐居山林的读书人。孔子云,“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”。《易》曰:“天地闭,贤人隐。”从现实急流中退却下来的文人,在山林、田园中找到了最后的栖身之所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“大隐隐于朝,中隐隐于市,小隐隐于野”的说法。中国历代文人及其作品,受中国隐逸文化影响甚深。逸士虽“处江湖之远”,但社会影响力有时并不弱于“居庙堂之高”者。
最早的隐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,商朝的伊尹曾隐于市肆,周朝的姜尚曾隐于山野。春秋战国时期,各诸侯国隐士层出不穷。汉代以后,隐士的身份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,一般指那些不与朝廷合作而又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的人。三国魏晋时代是隐逸最盛行的时代,士人“以高隐为贵”,诸葛亮、陆机、王猛、谢安等历史名臣都曾有过隐逸的经历。
真正的隐士应该“只钓鲈鱼不钓名”,但是,渐渐地,自魏晋以降,隐逸却有极端化、世俗化的倾向。隐士中的一些人,他们不但“钓名”,而且“钓利”。他们把隐逸做为获取名誉和功利的手段。也有的当权者,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,刻意逢迎隐逸山林的士人,有的甚至不惜以“假隐”充“高隐”。
《晋书•;列传第六十九》记载,隆安二年,东晋权臣桓玄(桓温之子)发动叛乱,把持了东晋朝政。自魏晋以来历代都有隐士,偏偏当时却一个也没有。桓玄觉得很没面子。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,他赶紧派人找来了西晋著名隐士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。先让皇甫希之隐居山林,由桓玄资助各种费用。然后桓玄下召将皇甫希之征为著作郎,但又指使皇甫希之故意推辞不接受,然后桓玄下召封皇甫希之为“高士”。此事传为举世笑谈,时人戏称这种隐士为“充隐”。
另一个极端的例子,见于唐代刘肃编的《大唐新语•;隐逸》。唐时的卢藏用考中进士后,特地隐居终南山中,但他身在山林,心在朝堂。与当时的朝士交往密切,后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,授官左拾遗,时人称之为“随驾隐士”。另一个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,将还山,卢藏用指着终南山曰:“此中大有嘉处。” 司马承祯慢慢道:“以在下看,这是仕官的捷径啊。”这就是人们所称的“终南捷径”。此时隐逸已成为一条做官捷径了。
士人的隐逸,根据其价值取向,大致可分为儒之隐和道之隐。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,天下有治则进,天下无道则隐。儒之隐者大都抱有“兼济天下”的抱负。而道之隐则无任何功利目的,通过遁世来使心灵获得最彻底的明澈和宁静。对于那些既有从政经历又有隐逸经历的人来说,其隐逸分为仕前隐和仕后隐,即先隐后仕和先仕后隐。《平沙落雁》所表现的“逸士心胸”中的逸士,虽身处隐逸之地,犹胸怀“鸿鹄之志”,应属于儒之隐和仕前隐。
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
第二更了,继续第三更的码字,不多说了,诸位的月票,订阅都莫要忘记了,小景这里感激不尽了!码字去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