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景之月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飞飞小说网www.wonderlifeliv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可以说经过自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,效果很明显,太监的力量迅速膨胀,许多地方几乎可以达到与文官抗衡的地步,以至于他听到许多人太监高兴的说这几年的权利变化,说是“永乐间差内官到五府六部禀事,内官俱离府、部官一丈作揖。路遇公、侯、驸马、伯,下官旁人。今则呼唤府、部官如呼所属。公、侯、驸马、伯路遇内官,反回避之,且称呼以翁父矣。”太监力量的强大,对皇帝而言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,喜的是有太监的参与,皇权得以保障,文官的力量得以牵制,但忧的是这些人都是出自紫禁城,算是皇帝一手提拔的,到了地方上,因底子薄弱,加上人脉也不足,难免会打着皇帝的旗号做事,加上他们做事手段不如文官高明,见识上又很难提出卓越的见识,做了坏事而又不知收敛,因此很容易引起百姓的反感,而文官抓住这些把柄,自是大肆宣扬,一来二去,太监的嘴脸在百姓心目中,无疑是大大的奸臣了,而无知的百姓大部分人难免将这笔账算在自己的头上,言官更是趁机博取名望,可以说在这一点上,宣宗一直很苦恼,近日来一直思索着解决的法子,如何让他手下的太监,既能给自己牵制文官,又不给自己丢脸闹事这问题他深奥,又寻人商议不得,一时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,却不想碰上了刘公公与宁王合谋图谋苏州城的事,刘公公是他信任的太监,派往苏州坐镇给的权势也不小,这也是看他平日里在宫中还算机灵,办事也算干练,本想着他在苏州好好坐镇几年,随着杨峥把苏州城治理好,论功行赏的时候,也顺带提提他,借此机会给手下的一帮太监长长脸,却没想到这个自己给予莫大希望的太监,竟是这样一个混账东西,非但在苏州城什么事都没做成,还弄了这么一件大案,心头难免有些气恼,接下来又听到了一些种种不法之事,愤怒之余,也就答应了文官的要求。
可一答应他便开始后悔了,文官打的是什么主意,他不是看不明白,尤其是内阁这次的力度,非但联合了言官,就是地方上的官儿,南京方面也相互配合,目的很明显,那就是把他一手提拔扶持起来的太监,重新打回洪武爷时的局面,这样的局面对于皇帝来说也并非不行,若他是洪武爷那样手腕强劲的皇帝那倒也罢了,可他不是,让他收揽英雄,平定四海,纳谏如流,求贤若渴,重农桑,兴礼乐,褒节义,崇教化他自问能做得到,可让他手起刀落杀得满朝文武百官胆战心惊,他自问做不到,也下不出去这个手,既做不到这一点,那只能想别的法子,而太监无疑是他唯一的屏障。这次文官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力量,让他感到惊讶的同时,也暗暗有些担心,担心一旦按照文官的意愿处决了这些太监,日后极少有什么力量能牵制文官了,所以在内心深处,如何处决这些太监,他是抵触的,这两日也对文官避而不见,目的就是把这事儿好好思索清楚,这关乎的不是他一个人的权势,而是整个大明朝,尤其是皇太子还只有六岁。
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,海涛领着一干太监跪在了门外,嚎啕大哭,许多太监趁机诉说自己的苦情,对于这一点,他相信其中有真,但也有假,太监没有基础,又不被文官待见,百姓甚至也没什么好感,唯有拉着虎皮装腔作势,杀人给自己立威,所以文官所奏的不法之事,他相信这些太监是做了,可心头知道是一回事,如何取舍又是一回事了。好在这些太监还算聪明,知道这会儿来闹腾,要知道如何处置,他正不知寻个什么借口搪塞过去,这一哭一闹恰好给了他的借口。
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了,宣宗虽按照内阁的意思做出了相应的惩罚,但在大致方向上还是做出了保留,如一些边疆的中官就不撤回了,皇帝给出的理由很充分,将领来自世袭,若没有这些太监看着,很难说他们会不会认真戍边,对于这个理由,看起来有些牵强,实则是给出了问题的关键,明朝不但的士兵是世袭的,就是武将也是世袭的,通常一些立有重大军功或者能力突出的武将,朝廷会给与世袭的职位,洪武十四年,傅友德、蓝玉奉朱元璋之命令,远征云南,戚继光的祖先戚祥在这次战争中阵亡,换来了世袭武职,从此子孙代代习武。
世袭武将的职位分为两种,袭职和荫职。袭职是父辈死了以后,后辈才能接替前辈的职务;荫职则是父辈未死仍然在任的时候,子孙就可以直接担任的职务(不可世袭),荫职可以随父辈的职务升迁而升迁。袭职中还有一种,叫世袭罔替,就是说只要这家人没有绝后,这个职位永远属于这一家,别人是无法取代的。这种结果的好处不多,但坏处可不少,因武将的垄断,少了竞争实力,加上长在深宫大院里,造成了一些名将的后代大多怯懦和无能,有人曾指出,洪武永乐之初,武臣皆起自行伍,身经百战,功名富贵,自我取之,故其名实相副。后世子孙,承袭旧勋,坐享高爵,固有不能弯弓跨马者矣,此其名实相戾,无怪其不能将也。这种现象在洪熙初年就十分严重,洪熙元年四月初一,仁宗同时敕责辽东总兵官朱荣、山海永平等处总兵官陈英、甘肃总兵官费及所属将领,谓其“溺於宴安,而懦弱不振”,“略不念朝廷付托之重,恬然自逸,未尝一出巡视关隘,壮士健卒,留卫左右,饥寒穷苦无资之人,令守烟郭关口。”“上下相师成风,军务都不留意,是以寇奄至而不觉,人被掳而不知。”世袭的武将虚弱无能,无疑引起了朝廷的不满,皇帝想要了解情况,自然是请出自己最信任的人,太监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,事实上太监也并非毫无才干,论写文章,打嘴仗他们不如文官,可说领兵打仗就自当别论了,随成祖起兵,东征西讨,或舍生忘死,引领燕兵直下南京的太监大有人在,郑和、孟骥、云祥、王彦等皆以敢战闻名,而“(王彦)最敢战先登”。永乐八年成祖北征蒙古,先战於斡难河,再击阿鲁台,其护卫左右,勇当敌锋者,也多是宦官。一大批有武将之才的太监,替朝廷坐镇边疆,无疑是对朝廷负责,内阁纵有天大的理由,在这一点上也不敢太过较真,谁也不敢保证没了那些坐镇太监,边疆就能安然无恙,所以对于皇帝耍了无奈,内阁也不好说什么,最终的结果,处罚的还是要处罚,只是力度上可就斟酌了,最终的结果是但凡犯错严重的坐镇中官全部撤回,云南、两广、四川、福建、湖广、江西、浙江、大同每用一人,内监慎选以充,不得作威生事。其次,镇守中官被禁止受理民讼,并且接受抚按官的考察和兵部的勘核,各地巡抚、总兵、巡按及有关官吏也有向中央弹劾不法中官的权利,镇守中官完全纳入了明代的地房政治制度之中。虽说没能一举将太监打回洪武时代,但取得了这样的局面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,文官基本上都能接受,殊不知他们这次的放松,间接给了太监壮大实力的机会,还成就了大明第一个掌权太监,当然了这是后话,咱们暂且不表。
话说,京城的一些列动作,杨大人知道已是三个月后,在细细品味了双方借用苏州这次事件你来我往的争斗后,杨大人算是体会到做地方官的好处,也从心里上明白为何宁王念念不忘苏州城,再这样的繁华的盛世,处在苏州这样一个人间的天堂,的确是一件惬意的事情,寒山寺、虎丘、阊门、姑苏哪一处都是美景,碧螺春茶叶、长江刀鱼、太湖银鱼、阳澄湖大闸蟹,那一种都是美食,还有这里的话太柔,这里姑娘太媚、这里的巷子够深、一切一切的让人舍不得离开。
随着宁王事件渐渐淡了去,苏州似也恢复了平静,这次大难不死的沈老爷子算是看明白了跟着谁才是最有保障,最有前途,至少不用担心被人拿着做替罪的羔羊,所以从宣德六年十一月到宣德七年的五月半年的功夫,沈老爷子一心一意用在了经营生意上,沈家本是经商世家,沈老爷子经商的手段又高明,没了往日那份算计的心思,做起买卖来,自是一把好手,麾下将近两百人的商贾,在他的调教下,个个赚了盆满钵满,所经营的行当,也不再是先前的单一的丝绸、瓷器、茶叶、纸张等等。